克服视觉局限,让多种感官为摄影创作插上翅膀
——与索久林畅谈摄影艺术通感
文/穆杨 摄影/索久林
索久林
曾任第八届中国摄协主席团副主席,黑龙江省文联副主席(分管摄影、电影、电视、理论期刊等工作);现任中国摄协顾问、中国摄协摄影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协会理事、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摄影家协会主席等。长期在文联和新闻图片部门从事文学、摄影创作及文艺理论研究等工作。曾发表、出版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专集)和自然风光、社会生活题材的摄影作品。摄影作品和理论研究成果曾多次获省部级政府文艺精品,越南国际摄影大赛一等奖,多次入展美国、英国、南非、日本、俄罗斯、奥地利等国际摄影艺术活动。摄影理论方面,重点研究摄影认知和表达理论,很多成果在期刊、网络传媒和出版社出版、刊发。其中《抽象摄影创作论》、《走进摄影艺术通感》分别获政府文艺精品奖。摄影作品集《梦幻冰雪》、《摄影创作的翅膀》,理论专著《摄影艺术通感》先后由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
索久林研究摄影艺术基本规律的文章与专著:
摄影艺术基本理论研究:《摄影艺术通感》、《抽象摄影创作论》、《当代摄影创作的引擎——摄影同感和跨界的感悟》、《士以弘道,摄影家的立命之本》、《摄影艺术的本体优势》、《摄影文体研究》《走进摄影艺术殿堂——摄影艺术、艺术摄影、摄影艺术手法的异同和运用》、《摄影艺术感觉的特点和对摄影创作的要求》、《各国摄影家趋同的理念》《萨尔加多对于中国摄影家的意义》《扶摇直上八万里——摄影艺术的塑造功能》、《清官瘦马觅语工——摄影作品的选材》、《须挂云帆济沧海——摄影作品的结构问题》、《织就红线串珍珠——摄影组照的多种结构方式》、《采撷千山绘春华——集锦摄影艺术》、《异曲同工曲更浓——同题摄影艺术研究》《新风景摄影含义和功能》《超媒体时代的摄影的机遇和挑战》等。
索久林部分摄影评论文章:
主要摄影作品评论:《推倒神龛济苍生——吕厚民<领袖风采>作品中对领袖生活层面的表达》、《撼人的东方大河——朱宪民〈黄河百姓〉摄影作品》、《心结无疆任栖息——简庆福〈心有千千结〉的主题多义性》、《震撼心灵的视觉语言——美国摄影家尤特〈战火中的小女孩〉的艺术手法》、《圣洁的艺术之光——邵华的摄影艺术》、《黑白之间的风云变幻——美国黑白摄影大师佩尔黑白摄影艺术》、《探寻美好的触角——靳国君的摄影创作》、《发掘一座大山的艺术魅力——曹晓枫的艺术感悟》、《厚重历史任品读——马顺强〈地质版画〉的摄影艺术》、《令人神动的激情——夏富祥野生动物摄影艺术》、《百兽之王的人性光芒——宋晓君东北虎题材摄影艺术》、《东方神鸟的艺术光芒——刘福义丹顶鹤摄影艺术》。
索久林的摄影艺术通感理论在国内、国际艺术界引起的反响:
近年来,索久林研究摄影艺术通感理论的文章在《中国文艺评论》、《文艺评论》《中国艺术报》、《中国摄影报》、《中国摄影家》、《人民摄影报》、《中国摄影》、《大众摄影》、《台湾摄影》台湾《新北市摄影》多种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发表;在澳门《第七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西安《第二届中国文艺长安论坛》宣讲,受到专家学者、业内人士的称道。
在北京、上海、重庆、山东、吉林、辽宁、内蒙、安徽、湖南、湖北、福建、青海、新疆、广西、贵州、海南等省市摄影界和大专院校进行过数十场讲座,受到了业内人士和师生的欢迎。
在北京国际摄影艺术周、丽水国际摄影理论研讨会、希腊国际摄影评奖、台湾摄影评奖活动中,他同众多国内外同仁进行了摄影艺术通感理论交流,得到了人们的肯定和支持。
应邀在俄罗斯阿穆尔州作了《摄影艺术通感专题讲座》,并结合中俄摄影家的作品接受了俄罗斯电视台四十分钟的采访和直播。
摄影:庄洪海
穆杨
首先,祝贺您在多年潜心研究摄影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摄影艺术通感”理论,出版了画册《摄影创作的翅膀——走近摄影艺术通感》、理论著作《摄影艺术通感》!
运用“六觉”即“听觉” “视觉” “触觉”“嗅觉” “味觉” “意觉”在摄影创作中的相互挪移与共用,强化了摄影家对表现对象的全方位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提高了对多品质审美的表达和表现能力......通读你的这本专著之后,个人感觉这是您此书的精髓所在。同时,最近我也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看到摄影界很多领导和专家学者都对您的摄影艺术通感研究给予了很高评价。有的摄影家说,您的摄影艺术通感的研究成果“填补了国际摄影理论建设上的空白,打开了摄影创作的崭新通道”。
感谢关注!同时,借此机会,感谢中国文联、中摄协、中国文艺评论协会、省文联同仁和摄影理论界的朋友给予我的帮助和鼓励。摄影艺术通感研究无论对于当前还是长远、对于国内还是国外摄影艺术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摄影界成功之作都带着艺术通感的光芒,我个人只是做了一点“抛砖引玉”的工作。
索久林
穆杨
在您写作这本专著之前,理论界是怎样阐释“摄影艺术通感”的?您怎样定义“摄影艺术通感”?
国内外艺术界对其他门类艺术通感的论述并不少见,对摄影艺术通感的阐释我还没找到。我理解:摄影艺术通感是摄影家在摄影审美活动中多种感官相互挪移、相互配合、共同运作的一种认识和表达方式。它包括摄影主体感受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也包括摄影主体表达审美情感和艺术创意的方法。
索久林
穆杨
在您的著作中,我看到了这样一句话“摄影艺术通感是摄影家打开艺术感觉界面、走进摄影艺术殿堂的唯一路径!”为什么您用了“唯一”两个字?
摄影是采集生活影像、传递直观信息的一种视觉艺术。摄影的表现对象是视觉的,摄影作品的形态也是视觉的。但在摄影创作活动中,摄影家对艺术感觉的捕捉,对生活的认识和对立意、创意的表达,却不能仅仅依靠视觉。这是因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表达,是通过多种感官完成的。心理学家把主要生理感官界定为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然而,作为智能人类,心里的“意觉”功能也极为重要。由于心理的调节作用,人们的各种感觉器官是可以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的。
近些年,在与国内外摄影界朋友创作交流中,有一点感觉最深:单一的依靠视觉,是时下一些人摄影创作徘徊不前或陷入困惑的症结所在。而摄影艺术通感的运用,对于摄影创作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会促使我们摄影人在认识能力、表达能力上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飞跃。如果说摄影创作是一种长途旅行,那么,摄影艺术通感就是让我们在这种旅行中展翅高飞、自由翱翔的翅膀。
索久林
穆杨
这也是您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将自己的摄影艺术通感专著命名为《摄影创作的翅膀》的缘由吧?
是的。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摄影是用光影在写诗。
索久林
穆杨
我注意到,在这本专著中,您运用了大量篇幅图文并茂地阐述了摄影艺术通感对摄影创作的指导意义。在此,请您提纲挈领地介绍一下。
我认为,摄影艺术通感对摄影创作的指导意义十分重大,只有深知其价值所在,才能在创作中自觉运用。因此,我在书里运用了一个章节来着重阐述它。
摄影艺术通感的强大功能可以高度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运用摄影艺术通感可以增加摄影主体艺术感觉的触角、多层次、全方位地感受生活,为创作采撷取之不尽的素材。
第二,运用摄影艺术通感可以加深摄影主体对生活的理解,更深刻地领悟和发掘表现对象的意义,提高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第三,运用摄影艺术通感可以延伸、丰富摄影主体的艺术感觉,催生奇思妙想的摄影语言,提高艺术的传递功能和艺术感染力。
索久林
穆杨
常常听到摄影人在创作中面临着种种困惑:“不知道拍什么”、“没什么可拍的”、“拍不出意思来”……多数人仅仅依赖视觉搜索创作素材,表现出了“视觉审美疲劳状态”,看不到可拍的东西,甚至要“封镜”。我想这也许是由于视觉的局限性所造成的。相信您倡导的摄影艺术通感理论能为这些困惑的人打开创作的瓶颈。
但愿会有所帮助!这也是我最欣慰的事情。大千世界,博大丰富,异彩纷呈,为摄影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永不枯竭的素材。如果我们都能自觉地运用摄影艺术通感理论进行实践,摄影创作的灵感潮水就会奔涌而出,源源而来。
首先,创作者要以心灵的感悟去唤醒视觉。心的感悟,来自五官,心的感应又统帅和支配五官。艺术通感把五官收集到感觉赋予视觉,视觉就会产生动力和激情,走出“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麻木状态,进而去能动地实现“自然的人化”或“人化的自然”。在这样的状态下,生活中的创作素材就会灵动起来。
其次,创作者要以特殊的审美取向纠正视觉的误区。比如,艺术通感可以纠正视觉片面求“完整”认识的误区。视觉上习惯的“完整”,往往指物体形态上的完整。艺术要求的完整,是艺术感觉形态上的“到位”,它要求的不是物体的外在形态。许多摄影大师,正是借助通感的作用,有意利用视觉上的“不完整”性,创造出了极佳的艺术效果。著名摄影家阿诺德·纽曼的作品《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人物虽然不完整,但作品的音乐感觉是完整的、强烈的、富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因而成为纽曼的成名作。
最后,创作者要以各种感官的联合协作提高感觉的捕捉能力。有的文学评论家在研究诗歌创作中的通感运用时认为:它可以使各个知觉器官联合发挥作用,将获得的事物整体属性作为知识经验贮存在大脑的经验贮存区里。表现生活时,用感官感受到某一“经验”信息和事物的一个属性时,整组经验都会发生反映,其他属性也会很自然地反映出来。这个感觉过程对摄影也是适用的。正是因为有了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作用,表现对象的艺术蕴含才不至于被“视觉”所忽视。运用多种感官认识生活,会使物象的审美品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现,摄影创作会因此获得取之不尽的素材。
索久林
穆杨
在您的专著中,我读到这样一句话“在视觉形象中,捕捉、表现视觉以外的多种感觉,其形态很多;每一种形态又有其特殊的构成内容;不同的构成内容,具有不同的应用要求,并产生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读起来十分玄妙。请您通俗地讲解一下不同感观中的摄影艺术通感要素。
其实,这没什么玄妙之处,许多摄影家的实践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我对此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概括和分析:
其一,视觉中的触觉要素。具体到摄影创作中,我们可以以质感表现触觉、以动感表现触觉、以物体变形表现触觉、以色温变化表现触感、以物体硬度表现触觉,等等。
其二,视觉中的听觉要素。具体到摄影创作中,我们可以用节奏和韵律表现听觉、用音响载体和符号表现听觉、用自然景观的意境来表现听觉、用生物的行为来表现听觉,等等。
其三,视觉中的味觉要素。具体到摄影创作中,我们可以使物品给予人们味觉记忆、使物体形态和色彩给予人们的味觉条件反射、使生理味觉向心理延伸……我们见过的许多人像作品就充满着社会意义的“味觉”,“苦涩的脸”、“甜甜的笑”,那丰富的表情,便是一个丰富社会的缩影。
其四,视觉中的嗅觉要素。具体到摄影创作中,我们可以表现具体物体的嗅觉记忆、表现对象提供的嗅觉氛围、事物引申出来的嗅觉联想……嗅觉层面的感觉,也可以引申为摄影作品的一种风格。人们说林区摄影家的作品,很有点松香味;拍湿地的摄影家的作品,有点草腥味;油田摄影家的作品,有点石油味;北大荒垦区的一大批摄影家的作品,又被称为“庄稼味”;五大连池地区摄影家的作品,则被称为“火山味”。这些味道是意觉作用于嗅觉产生的,故而有嗅觉意义。摄影家的作品被赋予嗅觉,令人感到形象、生动,印象深刻,也说明他们作品的风格十分突出。
最后,视觉中的意觉要素。意觉,属于感觉中的意识层面。它是外界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之后,在人们心理上的能动反映。这又分为显性的意觉、隐性的意觉、幻化的意觉。作者对表现对象的认识,受制于个人情感、性情、信息量等因素的影响。当这些因素发生了变化,表现物象的“意义”也会发生变化,故而产生“多义”的、错位的感觉。
索久林
穆杨
听了您的由浅入深、提纲挈领的介绍,我想读者朋友也会和我一样,对摄影艺术通感涉及摄影主体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意觉多种感官活动,具有特殊的构成方式、存在形态和其所遵循的特有的艺术规律等方面有了概括性的了解。非常感谢!
同时,我也感觉到,摄影作品作为一门特殊的视觉艺术,对于艺术通感的运用,应有许多不同于文学、美术等文艺形式的特殊要求,对于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来说,需要掌控有效的路径,才能打开摄影艺术通感的丰富界面。请您提一些指导性的建议。
谈不上“指导”。我在这本书中,介绍了一些个人在摄影创作实践中运用摄影艺术通感的体会,愿与同仁交流。
索久林
穆杨
我注意到,这本专著中的数百幅图片都是您的摄影作品,这也是出于与读者分享的考虑吧?
是的。用我自己的作品,是想以我自己的创作过程与朋友们交流,以便共同研究探索这方面的艺术规律。
回到你上面提到的问题,我想谈五点建议:
1.让情感和责任启动摄影艺术通感的动力源;
2.让多感官的阅历与感觉信息为运用摄影艺术通感提供源泉;
3.让摄影主体的自觉为摄影艺术通感运用创造必要的条件;
4.让多种修辞方式为摄影艺术通感搭建有效的桥梁;
5.让现代摄影技术的虚拟效果为捕捉摄影艺术通感服务。
索久林
穆杨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摄影艺术通感是一种认知方式。这种方式,是一定社会生活在创作者头脑中的反映。听了您的介绍,我们也了解了摄影艺术通感是多种感觉的交融、挪移,需要多种感官的协调配和,统一行动。面对大千世界,我们该怎样收集感觉信息进而拓宽多种感官阅历呢?
扩宽多种感官的阅历,就要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把各种感官调动起来,以不同的方式收集、整理、储存生活中的信息。甚至,面对同一类素材或同一种生活,用不同的感官去收集不同的感觉。所谓积累生活,其实真正的意义不在于“积累”多少生活长度,记录多少生活片段,而在于积累生活给予我们的艺术感觉。
我们讲深入生活重要,其实应当是“在生活中得到的艺术感觉重要”。感觉是升华的、提纯的生活。没有艺术感觉的生活,等于没有生活。拓宽多种感官的阅历,不一定完全是直接生活,间接生活也十分必要。看一幅画、听一首歌、读一篇报道,都可能成为扩大阅历的一种珍贵收获。有些人外出创作前,要做“功课”:查阅创作地点自然、人文资料,阅读相关的文艺作品等,这些都是间接的收集艺术感觉。
索久林
穆杨
具体地说,您是怎样收集艺术感觉的?
我自己的体会有三点:把表现对象放到自己的生活空间收集感觉信息;把表现对象放到一定社会环境中收集感觉信息;把表现对象放到自然界各种物质关系的大背景中收集感觉信息。
索久林
穆杨
听说这部专著是您潜心研究了7年的结晶。请您介绍一下写作此书的初衷和创作目的。
我希望摄影艺术通感理论能对欣赏和创作摄影作品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特别是能指导广大摄影爱好者的创作实践。我不想从摄影文化、摄影艺术现象的角度面对摄影艺术通感,空泛地议论它的形态、价值、地位等,对我个人和那些搞摄影创作的朋友们来说,我觉得最需要的是从创作角度说话,探索认识生活和表达情感的方法、技法,使之成为具有使用价值的理论。
索久林
穆杨
我看过您的创作简历:多年前,在成为摄影家之前您是诗人,曾出版过《倾听时间》,《仰望时间》等诗集。冒昧地问一句:“摄影艺术通感”是受到了文学中有关“通感”理论的影响吗?
我最早接触“通感”这种写作技法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看到象征主义创始人波特莱尔用他的诗歌代表作《感应》,形象地演示了艺术通感,阐释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理念很受触动。在波德莱尔的这首诗作里,我们嗅觉嗅出的芳香、视觉见到的色彩、听觉闻出音响,全部移到心里,与心灵感应互通,产生了通感;味觉的芳香,像触觉的肌肤、听觉的双簧管声音,像视觉的牧场;意觉中的力量,又像嗅觉中的各种香气。这种感觉的互通,极大地强化了诗歌的象征色彩,产生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在国际诗坛上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索久林
穆杨
我国的诗歌历史悠久,灿若星河,想必运用“通感”艺术手法创作的作品应俯拾皆是是吧?您个人诗歌创作也肯定用过通感手法吧?
确实这样。我们来看一下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在《卫风·硕人》中对美女的描述: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作者运用草芽鲜嫩这种触觉、嗅觉方面的感觉,用脂膏的白腻这种视觉、触觉方面的感觉,来形容女人的美貌,立体丰满,栩栩如生,令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
可以这样说,任何成功的诗作都离不开通感。“千年后敲开这块不规则的化石,还会听到我们心底洞穿山谷的呼号声。”这是我写知青生活的诗句。“化石”视觉感,“洞穿山谷”的触觉感,“呼号”的听觉感,多感互通,共同表达了特殊年代特殊群体的复杂情感。
索久林
穆杨
由此能否得出您研究摄影艺术通感理论是源于您的诗歌创作与评论?
也有摄影创作实践的要求。在我多年的诗歌创作与文学评论中,不时涉及通感问题。近些年,在摄影创作和理论研究中,涉及通感越来越多。写过一些文章,总觉得言不尽意。国内外关于摄影艺术通感的信息又搜索不到。我国是全世界摄影家最多、摄影器材最好、摄影组织体系最健全的摄影大国,中国摄影人有责任在理论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抛砖引玉,这个动机促使我从七年前开始了这项工作。
索久林
穆杨
您在研究过程中,受到哪些理论的影响最大呢?
摄影艺术通感的资料几乎找不到,但文学、美术、音乐等通感都有成果,这对研究摄影艺术通感亦很有帮助。钱钟书和陈育德先生的著作对我很有启发。
索久林
穆杨
请您简要介绍一下两位大家的理论建树。
在我国真正明确阐释通感、推动通感理论研究工作的,当属钱钟书先生。1962年,他发表的著名论文《通感》,成为我国通感理论研究的一面旗帜。他说:“中国诗文有一种描写手法,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学家似乎都没有拈出。”这便是通感。“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这种现象便是通感。他引用培根的话: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浮动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喻,而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他说,如此的表述,“可以算是哲学家对通感的巧妙的描述。”钱老旁征博引于古今中外,言简意赅地阐释通感的含义、论述通感的功能、探究文学、哲学、宗教等领域对通感的不同理解和运用等等,成为我国通感理论研究的里程碑。
索久林
穆杨
请您再介绍一下读者不十分熟悉的陈育德先生。
陈育德先生的长篇论著《灵心妙悟——艺术通感论》,是他对艺术通感问题的研究总结。陈先生以心统五官、六根互用为基点,认为艺术是向人的全部感觉开放的,突破了将通感界定为五官感觉之间的挪移和沟通的流行看法。他立足于中国传统的通感思想资源和艺术实践,在中西融通、综合比较中建构了中国
特色的艺术通感理论。
索久林
穆杨
从宏观到微观,再从微观到宏观,您的摄影艺术通感理论解决了作者在创作中的困惑,提高了作品的艺术品位,特别是在国际摄影理论界发出了中国人的声音,是近年来摄影界不可多得的一部佳作力作,这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著名摄影家李前光先生为您此书所做的序言《渴望飞翔——读索久林<摄影创作的翅膀——走进摄影艺术通感>》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同时,摄影界、理论界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祝贺您!
请问在研究摄影艺术通感领域,下一步您有什么打算?
我同许多大师、专家做过研究探讨。国学大家傅道彬、著名摄影理论家李树峰、鲍昆、臧策等除了对我给予支持外,也都认为摄影艺术通感理论研究应当深入下去。我们常说什么理论“博大精深”,摄影艺术通感是真正的博大精深,它涉及生理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各门类的艺术学等。国际上研究通感的时间不长,摄影艺术通感的研究还刚刚开始。这项工作肯定要扩展开来、深入下去。它的成果一定会使摄影创作、摄影事业受益,一定会成为促进社会进步、人类文明一个因素。
索久林
穆杨
最近我看了作家严歌苓的一段视频《我的职业写作之路》,她讲到,在美国的文学写作技能训练课上,教授会要求学生用六种感官——我推测这是您提到的视、听、触、嗅、味、意或心去感受和表达。这与高尔基讲的用全部感觉去创作也是一致的,应是多感互通、互用的艺术通感。听了您的讲解,我确信此种认知与表达,是艺术创作成功的秘笈,摄影家应对此予以关注。
再次感谢您的分享!相信读者阅后会深受启发和鼓舞。让我们共同期待广大影友借助摄影艺术通感理论,展翅高飞,自由翱翔。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